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是否存在著一種音樂基因,領導我們創新
2010/06/18 21:44:08瀏覽2685|回應3|推薦37

(李宗盛自述製琴精神)

(撰文/黃郁棋)

  這幾天聽到梁文道先生在鳳凰衛視的節目《開卷8分鐘》剛好介紹到成公亮所寫的《秋籟居琴話》,讓我趕緊翻查些資料,發覺一件十分有趣的事。也不曉得未來會不會實現,如果我猜得不錯,中國古代的音樂,將有機會給全球音樂界再注入一劑強心針!

  且讓我從頭開始,從音樂的「基因」說起。多倫多大學有一位特瑞哈(Sandra Trehub)教授,她走遍了世界各地,聆聽世界各地的母親如何唱歌給孩子聽;在這段旅程中她發現到,無論是什麼地方,人們都用同一種方式唱歌給孩子聽,儘管語言不同:「以一種較高的音、緩慢的節奏,還有一種獨特的聲調。」你可以想像過去曾聽過的搖籃曲,隨便一首;沒錯,就是那樣。

  特瑞哈認為,「音樂」很有可能是人類為了適應惡劣環境而發展出的基因。由於音樂能力較佳的母親,有辦法讓哭鬧中的嬰兒迅速冷靜下來,而這些快樂的嬰兒有更多機會可以活到成年。他們的哭聲不會吸引掠食動物,與母親都能夠獲得較多的休息。而樂器的起源,更可以追溯到四萬年前的「迪維傑小笛子」,這是一種骨製的雕刻笛子,在斯洛維尼亞被發現。四萬年前,正是尼安德塔人與克羅馬儂人時代交疊的時候!

  而隨著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發展,各地的音樂型式也就有所不同。根據梁文道闡述這本《秋籟居琴話》的說法,西洋的音樂大多比較重視音符與音符之間的連接,也就是特別重視「旋律」的部分。而中國音樂可就大大相反,我們可以看見下面這一張圖片:

  我想每個人應該都看得出來,上頭寫的是「漢字」,但是恐怕沒幾個人看得懂這是什麼「鬼畫符」一般的玩意兒:這上頭寫的,正是中國古代的琴譜《高山》。而這些字與我們現在習慣看到的「五線譜」不同,它所記載的不是旋律,而是指法與絃的位置;而這還不是最早的古琴譜喔,這是唐代以後才出現的「簡字譜」。藝術哲學家通常認為,「藝術品」是獨立於創作者之外的實體(Haapala,1998),但是也有另外一派學者認為,創作者的「靈魂」其實早就包含在藝術品當中了。我要說的是,中國古代的琴譜,其實比起西方的豆芽菜五線譜,還要更為接近「藝術品」的位置。

  為什麼這麼說呢?理由在於,中國的古琴譜留給彈奏者自由伸縮的空間是很大的。中國古琴譜並不直接紀錄「樂音」,就連節奏都讓彈奏者自行掌握;同一份樂譜給不同的人彈奏,出來的結果絕對不會是一樣的;而西方的五線譜則直接由作曲家「要求」彈奏者該怎麼作,最後出來的音樂就必須是五線譜上畫的那個樣子。也因此,在創作的「藝術靈魂」上,西洋音樂是絕對比不過中國音樂的。

  不過,在中國古琴音樂彈奏之前,還必須經過一個「打譜」的動作,成公亮先生正是打譜的好手之一。什麼是打譜呢?由於中國古琴譜上面是「沒有旋律」的,也因此彈奏者在彈奏以前必須先經過「摸索」的階段,而這摸索的階段就是古代所謂的「依譜鼓曲」,照著古琴譜上面寫的嘗試「打打看」、「彈彈看」,這才逐漸抓到作曲家所舖的「旋律」究竟為何。這個動作短則十幾二十天,長則數年都有可能,而這段抓旋律、抓節奏的過程,也正是音樂家將自己的靈魂灌入音樂中成就音樂、同時也成就自己的過程。

  然而,這跟全球音樂界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都知道,音樂走到今天,音樂的功能已經不僅止於「哄孩子」、「逃避掠奪者的捕殺」而已,更加上了「記錄歷史文化進程」的作用。捷克的「宇宙塑膠人」樂團間接的靠音樂推翻了共產政權;李宗盛試圖用自己製作的吉他來「記錄」這個年代。但是自從John Lennon過世以降,全世界逐漸自由開放,加上科技的極速發展,人們已經漸漸沒有什麼急著要向社會大眾「訴說」的問題了。剩下的,多是市井小民之間的兒女情懷,或是在社會上不得志的心聲而已。科技的發達,也使得後製技術突飛猛進;現在的音樂人門檻已經越來越低,靠著後製技術,每一張專輯都可以達到現在普遍價值觀的「完美無差錯」境界。但是後製過的作品,自然離「有靈魂的藝術作品」是越來越遠了。

  更誇張的是,這些科技的進步除了扼殺真正的藝術靈魂外,連「文化經濟面」也跟著被扼殺了。這幾年網路技術的進步,實體CD也逐漸消失,就連「物理上」的藝術品也快要被「虛擬藝術品」給取代。例如電台司令(Radiohead)在專輯《Rainbow》剛出來的時候,立刻在官方網站提供給民眾自由下載,就連購買價格都「自由心證」,要填0還是1000美金隨便你。在這片音樂界的哀鴻遍野中,很神奇的,儘管中國古琴音樂由來已久,卻蘊藏著今天音樂界所缺乏的東西-「音樂靈魂」。

  若音樂界能夠把這種「任音樂人自由發揮」的中國古琴譜特色導入,讓一份樂譜可能有無限多種演繹方法,每一個音符都灌輸著彈奏者苦心琢磨的靈魂,全世界趨向一致的「音樂價值觀」又怎麼會出現呢?靡靡之音的下里巴人也好,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也好,能夠重新賦予音樂嶄新靈魂,作什麼改變絕對都是值得的。

  最後,推薦梁文道先生主持的《開卷八分鐘》給大家,短短八分鐘的驚奇,絕對值得一看!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udelaire&aid=4142121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8 02:01 【udn】 這裡更便宜!Self Painting Portrait 創作比價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偶來胡說一下...
2010/06/24 18:41
“也因此,在創作的「藝術靈魂」上,西洋音樂是絕對比不過中國音樂的。”
------其實也不盡然。因為,也有人說,“音樂”其實不發生在音符上,而在音符與音符之間剎那的空白。若是如此,即使已經被規定的好音符與節奏,也會因為演奏者對於那個極短暫的“空白” 之演繹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樂章。那當中即揭示了演奏者他們各自的靈魂.....。------以上偶胡說一番,灰狼先生別見怪
黃郁棋(灰狼)(Baudelaire) 於 2010-06-27 01:02 回覆:
音符與音符的連接,是豆芽菜的精髓呀!而中間的連接,儘管節奏被訂好了(44?43?)演奏者還是可以選擇自由演繹。好歌手的演唱會,唱出來的歌曲儘管是同一首,從來不會是一樣的。中國音樂,就是多了「打譜」的動作囉!謝謝13姐姐的蒞臨,誠惶誠恐!

巴代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受教了
2010/06/20 19:45
受教於您每一次的張貼,謝謝!
黃郁棋(灰狼)(Baudelaire) 於 2010-06-22 16:24 回覆:
巴代老師這麼說,真擔當不起呀!我很多文章都是邊找資料邊寫的,有時候甚至會忘記從前寫過些什麼...

Ros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真巧,我也看過這節目。
2010/06/18 22:59

梁文道先生常常上的《鏘鏘三人行》也很有意思,他所寫的文章,有別於一般的媒體人,《常識》一書非常有深度,我特別喜歡他在《開卷八分鐘》關於達爾文的系列探討,提供了不少選書的建議。

至於古琴的演奏,現在幾乎無人關注了,難得他在節目中介紹了不少好書,很高興讀到您的專文介紹。

黃郁棋(灰狼)(Baudelaire) 於 2010-06-19 15:44 回覆:
謝謝關心!也謝謝提供認識梁先生的其他管道喔,我會去找那本很有深度的《常識》來看看。(這書名真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