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與美國總統拜登9月10日的電話通話中,拜登曾提議兩人進行面對面的高峰會,但習近平並未接受。路透15日報導,拜登就該報導一事回應稱:「這不是真的」。但路透同時引述一位聽取過習拜電話簡報的消息人士證實,《金融時報》的報導是準確的。這應該是長久以來中美交往史上中國對美國說的第一個「不!」,而且是在最高層之間。

當前中美關係形勢的發展其實是有跡可循的。3月18日中美外交高層在阿拉斯加的戰略性對話,中方代表楊潔篪對美方代表國務卿布林肯及國安顧問蘇利文說,「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說,美國從實力地位出發與中國對話」,又說「中國人不吃這一套」。但美國沒有聽懂或裝著沒有聽懂,於是在美國副國務卿雪蔓7月26日訪華時,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當面給了她兩份清單(「糾錯」與「關注」),次日外交部長王毅會見時又給了她「三條底線」,在中美外交史甚至國際關係史上,這樣的動作十分罕見,這就相當於給美國立了規矩,必須糾正了錯誤,一切按規矩來,我才跟你對話或交往。

9月10日的電話,基於禮貌,相信習近平並未在言詞上斷然拒絕拜登舉行面對面峰會的邀請,而是表示考慮考慮,言外之意當然是要看你美國的表現及美國能提出什麼「交換」條件而定。就此而言,拜登對相關報導一事的回應:「這不是真的」,並未說謊,算是保住了面子。

各方或許對中美之間這一系列的互動表示詫異或不解,但只要想起那句名言:「外交是政治的延長」,相信就恍然大悟了。由於各種原因,中美之間的綜合國力正在急遽地拉近之中,經濟、產業固無論矣,科技、太空等相關領域中,國力追美國也幾乎到了可以比肩的地步了;還有軍事,這是一般人比較隔閡的部分。

揭發美國水門案的《華盛頓郵報》著名記者伍華德在即將出版的新書《岌岌可危》中揭露,在前總統川普任期尾聲,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擔心川普失去理智,貿然向中國開戰,曾兩度致電中國中央軍委會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表明美國不會掀起戰端;他還指示軍方,若川普下令動用核武,必須向他報告。無獨有偶,還有更勁爆的,密利的副手、聯席會議副主席海頓日前與布魯金斯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歐漢倫視訊對談時表示,他對中國的軍事現代化感到擔憂,他認為「美國的目標應是永不與中、俄開戰。」

沒有誰能比美國現任在職的最高軍事將領更明白對手的實力,所以,從經濟、科技到軍事,乃至對國家內部的治理能力,目前中美之間的差距,早非40、20年前,甚至10年或5年前可比了,可以想像5或10年之後當然更不一樣。雙方實力的變化自然會體現在美國如何看中國,及中國如何看美國之上。

「美國沒有資格說,美國從實力地位出發跟中國對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楊潔篪這句話的底氣,正是來自於中國現在開始要從實力地位出發跟美國對話了。

2021年,歷史將記載:這是中美外交史上的大拐點。

(作者為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