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直腸癌確診時45歲,生活中該如何抗癌
2019/03/14 15:48:34瀏覽93|回應0|推薦0

上帝給我們安排的每一次掙扎都是有目的,連跟死神親密接觸的機會都沒有過,那才叫白活了。


許多時候,腫瘤患者並非死於疾病本身,而是死於對疾病的恐懼。


近年來,「癌症等同於絕症」、「確診癌症等於宣判死刑」的觀點總是不絕於耳;「癌症已經成為人類致死原因第一位的疾病」、「癌症已成為慢性病」的報導更是屢見報端。


著名節目主持人李詠、評書大師單田芳、話劇表演藝術家朱旭、搖滾音樂人臧天朔、相聲表演藝術家師勝傑……諸多知名人士在經歷癌症折磨後相繼離世,這些鮮活的事例一遍又一遍地提醒活著的每個人,癌症正離我們越來越近。


最該正視的人文關懷


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就開始興起心理社會腫瘤學。這一學科告訴人們要關注癌症患者及其家人的心理和社會困境,提倡「全人照顧」,除了技術上的治療外,也要給予精神和社會關係等方面的幫助。通常情況下,心理社會腫瘤學的團隊中,往往會由腫瘤科醫生、心理學家及精神科醫生、護士和社工組成。


加拿大多倫多聖邁克爾醫院癌症服務規劃科主任Susan Blacker教授也曾對媒體表示,癌症患者的心理社會需求有六個維度:理解疾病及相關的治療和服務、應對圍繞疾病和治療而產生的情緒、管理好疾病和健康,改變行為使疾病的影響小化、處理被疾病擾亂的工作、學業和家庭生活,經濟援助。


( 興趣嗜好星座命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7918a92b&aid=12514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