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大和號」末日悲歌看未來世界
2019/12/18 23:57:13瀏覽7309|回應0|推薦11

   The end of the world不是外星人入侵、大地震、氣候暖化造成的陸沉,而是世人道德的淪喪、卑鄙政客的權力慾望與貪婪導致末日戰爭,人類大滅絕。

  先接續上一篇《中途島戰役啟示錄》談起,看倌姑且視為歷史回憶。

  人是健忘的動物,早有以史鑒今的明訓。1941年日軍攻佔中途島大敗,原因之一是戰爭型態已進化為航母與戰機決定勝負;日本的「不沉戰艦」大和號即使船堅炮利,由於是主力艦(Battleship),沒有艦載機能遠距作戰,在四艘航母被殲滅之後,已英雄無用武之地。但日本仍迷信超級戰艦的威力,原定同年12月完工、比大和號更勇猛的姊妹艦「武藏號」,提前半年投入戰場,力圖挽回戰局。

  日本軍部原定大量生產戰機,掌握制空權,尤以三菱重工業製造的零式戰鬥機為主。海軍航空部的激進派也反對鉅資建造不實用的超級戰艦,並痛斥「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萬里長城、日本的大和艦是世界三大馬鹿(蠢事)」。

  但在聯合艦隊司令三本五十六堅持下,日本軍部終於妥協。1934年日本海軍提出新式戰艦必須裝備46公分口徑主炮8門以上(日本在203高地擊垮俄軍的巨砲口徑是28公分)。這艘長263公尺、高12層樓、裝置195門砲與4挺口徑13.2公分機槍、65公分厚的裝甲鋼板(主砲塔使用),根本就是一座海上長城1940年8月耗資1,500億日元(戰後價格)的史上最強戰艦「大和號」正式下水。

  大和級主力艦計劃建造4艘,因為戰時資金鋼材匱乏,只建成一號艦大和號和二號艦武藏號。大和號6,300噸的龐大耗油量對缺乏油料的海軍是很大的負擔,又適逢主力艦被航母取代,因此當作最後決戰的王牌,導致錯過最佳作戰時期,缺乏實戰經驗,成為後來覆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1944年10月22日,大和號和武藏號參加萊特灣海戰(Battle of Leyte Gulf)。10月24日,武藏號首次參戰就在戰鬥中被19枚魚雷、17顆炸彈擊中,燃燒9小時沉沒。大和號僅在前甲板被命中一顆炸彈。當時大和號的46公分主炮在32公里之外擊中美艦,令射程落後的美軍膽破心驚,決定全力消滅大和號。

  鑒於擊沉武藏號費了九小時,動用大量魚雷和炸彈,戰機被擊落,因此美軍改變戰術,不再從四面八方攻擊大和號,而是集中火力攻擊大和號左舷,加速其傾斜而沉沒。

  1945年3月26日,美軍從沖繩島南北兩端登陸奪取島上機場,日軍決定施展自殺性防衛。4月5日,軍令部下達大和號執行自殺攻擊,吸引美機攻擊大和艦,緩和對日機的攻擊,這項特攻行動只有8艘驅逐艦隨行,沒有任何戰機護航;神風特攻隊則專責進行與敵艦同歸於盡。

  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下令大和號突襲沖繩海域的美軍艦隊,然後駛往登陸灘頭,把主力艦作為海上砲台支援沖繩島上日軍;艦上彈藥用盡,配備輕武器的船員就充當陸戰隊與美軍作戰。因此大和號只載單程油料,進行海上終極對決;當天晚上所有官兵都狂歡飲酒作樂,視為戰死前的最後大餐。

  第二天出發前,艦長在甲板上對3,000官兵訓示戰敗才能覺醒,為了日本獲得新生,你們要做赴死的先驅」。全體官兵在高唱國歌、軍歌和三呼萬歲後對著大海哭喊呼叫親人,做臨死前的訣別

  4月7日中午12:31,250架美軍飛機發動第一波攻擊。艦上24門高炮,162門機關炮同時反擊,戰場上空漂浮著一團團煙雲,宛如蒲公英的絨冠。倖存的水兵坪井平次後來寫道:「平和如鏡的海面瞬間化為地獄般的場景」。

  由於美機集中對大和號左側施展空中、水面和水下並行的「飽和攻擊」(Saturation attack),大和號很難避開,頻頻被魚雷或炸彈擊中。13:35美軍展開第二波攻擊,大和號被3枚魚雷命中開始左傾。為了恢復艦體平衡,艦長下令向右舷艙室注入海水,艙內不及逃生的數百名日軍均被淹死。此時大和號航速遲緩,已成為甕中之鱉。

  重創的左舷甲板,被子彈或炸彈撕碎的殘肢斷臂和無頭屍體俯拾皆是,鮮血染紅的甲板猶如血池地獄。

  14:15大和號又被4枚魚雷和3枚炸彈命中,彈藥庫發生爆炸,船體內1,100多發主砲砲彈、1,600多發15.5公分副砲砲彈和不計其數的高射砲彈全數爆炸,60,000噸的鋼製船體快速瓦解,威力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的七分之一,巨大的蘑菇雲升騰到6,000公尺高空,大和號已橫倒在海面上,戰艦在一小時內沉沒。

  艦長有賀幸作、艦隊司令豐田副武與2,498名船員隨艦葬身海底,只有269人獲救。這些生還者於1967年組成「大和會」的戰友會,並在靖國神社樹立紀念碑,碑上刻有一幅大和號的浮雕,碑頂放著一枚大和號46公分主炮的穿甲彈,九州鹿兒島則設立慰靈塔。

  美方估計大和號被魚雷命中30枚,炸彈24枚,日方則否認,雙方說法出入頗大。2016年7月20日,民視新聞台的「挑戰新聞」節目中,主持人和所謂的名嘴居然說大和號「連一發砲彈都沒擊發就被打沉了」,連最基本的資訊和判斷都沒有就上節目侃侃而談,錢真好賺,我不得不提出批評。

  民族性是決定一個國家興衰成敗的重要因素,大和民族居住在狹窄的島國,長期受颱風、火山與地震的侵襲,逐漸形成堅毅不拔的性格,重視團體榮辱遠勝於個人得失。因此當國難臨頭就會凝聚成只有國家沒有個人的強烈愛國情操;加上軍國教育灌輸「只知如何去死,不知怎樣求生」的觀念(日片《203高地》、《東京大空襲》都再三強調此點),因此戰爭一但爆發,日軍都視死如歸,與國家共存亡。

  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日本的民族性雖有前述優點,可是它的侵略性卻顯示島國民族的狹窄胸襟和激進心態。1592年幕府時代的豐臣秀吉就攻打朝鮮,作為征服世界(當時意指中國)的首部曲,日人的侵略野心已暴露無遺。

  日本在二戰結束無條件投降後,因受軍備限制影響,武力侵略遂改為經濟侵略。曾經說過「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的史學家湯恩比博士(Arnold Toynbee)生前就在日本時報上撰文呼籲不要一切唯經濟是圖,警告日人不要變成經濟野獸。然而日本對國力式微的英國學者勸告並不理睬,反而變本加厲向各國展開經濟攻勢。

  1979年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教授撰寫的《日本第一》(Japan As No.1)曾列舉日本在世界多項競爭中均名列第一。由此可見原子彈只擊垮它的國力,並未轟垮它的民族自信心;日本成為二戰後真正的贏家,似乎印證大和艦長在決戰出發前的訓示:「輸才是真正的贏」。

  有關大和艦的末日悲歌,日本推出兩部電影毫不諱言失敗。1987年金馬獎觀摩日片時,引進1981年日本上映的「聯合艦隊」(網路上可看,但片質模糊),曾引起國內反對放映具有強烈軍國意識的日片。這部影片拍得並不好,因此沒有數位修復版,幾位重要人物在片中交代不清,不知誰是誰。但片中的丹波哲郎(《砂の器》男主角)和鶴田浩二(飾演《宮本武藏三部曲-決鬥巖流島》宮本的終極對手佐佐木小次郎),是我熟悉的紅星。

  此片只有片尾讓我印象深刻,美日兩軍在海上對決,大和艦的戰砲因為連續發射,砲管發熱通紅,澆海水來不及,水兵立即抱住砲管,以血肉之軀來冷卻砲管繼續射擊;剎那間抱住砲管的水兵夾著慘叫聲,皮開肉綻,焦煙冒出,讓觀眾難以忘記。

  2005年日本重新推出製作精緻、解說清楚的《男人們的大和號》(網路上有清晰的影片),該片是以倖存的基層水兵神尾在老年時,載著昔日同袍的義女到大和號沉沒處撒落義父骨灰為導引的戰時回憶,並綜和廚房士官長的觀點來敘述戰爭。影片主角反町隆史、中村獅童都是當時巨星。

  該片敘及大和號參與菲律賓馬里亞納海戰、塞班島海戰到沖繩島的自殺任務,有關沖繩島戰役的場面長達二十分鐘,並串插與親人生離死別的劇情,不輸好萊塢的新片《決戰中途島》。同時指出二戰後期軍源匱乏,15歲的少年就必須志願入伍,入伍的原因包括家裡貧窮,提早當兵可以有飯吃,還能領到軍餉接濟家人;有的是父親和兄長都戰死沙場,為復仇而從軍。

  現代科技與武器的進化一日千里,核戰可使地球毀滅,各國都避免再發生終極戰爭。但是民主國家總統大選「黯黑墮落」的網軍、大量撒錢與祭出卑鄙、骯髒、罔顧是非的廝殺;只是改型易態化為暫時不流血的惡戰,但慘烈程度猶勝血肉戰場,即使選贏也勝之不武,只有更墮落,愈加深敵對雙方的仇恨。

  反送中引起的香港動亂雖然將戰鬥回歸到街頭巷戰的原始型態但尖端武器仍是人類大毀滅之前的最後武器。海洋國家不斷製造核動力超級航母與超級戰機,美俄英以色列持續推出超級戰車與巨砲,「星際作戰」更是終極武器;當科技發展到極致之際也就是大毀滅來臨之時。

  40年前好萊塢的《衝鋒飛車隊Mad Max》三部曲、2015的《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2014《移動迷宮The Maze Runner》三部曲、2014播出五季的著名美劇《末日孤艦The Last Ship》雖是科幻預言電影,在人類逐漸和禽獸無異之時,噩夢終將成為事實!(圖片摘自網路、電影海報、Discovery紀錄片與影片截圖)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e8172be&aid=131299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