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NO NO 哥倫布屠殺當地人 (全文轉載)
2018/03/19 00:32:19瀏覽352|回應0|推薦2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NO NO 哥倫布屠殺當地人

從五百萬人口到五萬人口

幸好以前沒有認真念過歷史

不然純潔的心靈真得被洗腦地很厲害

且看哥倫布怎麼糟蹋當地原住民

這在細胞記憶裡不知留下多少代的瘡傷

 

500萬人殺到剩下5萬!哥倫布征服美洲沒說的事 

揭開血腥殖民真相

點評:殖民從來不是那麼單純的事……

文/羅伯特.崔弗斯 Robert Trivers(美國演化論學家、社會生物學家)
譯/王年愷、林志懋

簡單來說,美國的假敘事有幾個關鍵事實、合理化手段,以及合理化手段的作用。關鍵的事實是:屠殺一整個族群(或是數個族群)、剝奪他們的權利,才能讓歐洲人(和他們的非洲奴)有空間;不遵守條約也能達到同一個目的。美國原住民後來知道絕對不能和白人簽約,但這時已經太晚了。對白人來說,條約只是暫時的協議,只要毀約能讓他們有優勢,本來就應該撕毀。

哥倫布發現美洲,因而名留青史,他的地位被提升也不讓人意外。首先,美洲根本不是他發現的:他來的時候,這裡已經有超過一億人在等著他,而且先前也有非洲、玻里尼西亞、古代腓尼基地區,甚至其他歐洲國家的人乘船到達美洲。

另一方面,哥倫布與其他人不同之處,在於他除了探險之外,也明白計畫要讓當地居民臣服,並剝削他們的財富和勞力。當然,他現在的名聲不是建立在這個之上。

哥倫布在一四九二年的第一次航程只夠讓他到處看看而已,歷史卻是記得這一次。三艘可愛的小船(尼尼亞號〔Niña〕、平塔號〔Pinta〕、聖瑪莉亞號〔Santa Maria〕)象徵一次天真和平的旅程,去「發現」新地方。

一四九三年第二次航程時,他準備更充分:總共十七艘船,帶來至少一千兩百人、大砲、十字弓、槍械、騎兵,和被訓練攻擊人的攻擊犬。但是,

歷史記憶中卻完全不記得這一次航行:這一次是關鍵,但沒有人提。

他們到到伊斯帕尼奧拉島(Hispaniola,今海地和多明尼加共和國)後,立刻向當地人要求食物、黃金、織好的棉布,和侵犯當地的女人。印第安人被迫採金礦、種植西班牙作物,甚至背負西班牙人到各地;如果犯了一點小錯,懲罰是身體被砍傷,可能會被砍掉耳朵、鼻子,或是雙手。

因為找不到黃金,哥倫布開始大規模捉捕和運送印第安人當作奴;他回去西班牙的時候,帶了五百名印第安人(途中將近半數死亡),還在美洲留下五百名奴。他用恐怖凌虐的手法統治當地:新生兒被丟去鍡狗,或不顧母親的尖叫當面砸到岩石上;光是伊斯帕尼奧拉島就有兩萬人被殺,日後鄰近的島嶼還有更無數人慘死。

在這種恐怖治理下,印第安人常常集體自殺,或是殺害自己的嬰兒。長話短說,二十五年後,哥倫布和接班人總算掠奪完伊斯帕尼奧拉島,當地人口從五百萬(推測數據)降到不到五萬。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日後不斷上演同樣的事,差別只有大陸雨林地帶的人不可能全部被殺光,特別是住在雨林深處或山丘上的人很難被發現。

美洲人這樣被征服和屠殺,不是因為外來者發明了船,也不是因為他們有進步的航海技術,而是因為他們發明了大型槍砲;槍砲除了能裝在穩固的大船上,還有各種小型槍枝和攻擊性武器輔助。海洋彼岸發明了高科技戰爭,才會有新一波的殖民和種族屠殺。

重點是,我們在事後重塑出「發現美洲」一事,將最初種種殺人、奴役、性剝削、屈辱的醜陋細節最小化,變成單純歌頌地理探險與發現。如此一來,我們否認了土地被占據的動機與現實。好處是自我讚美,以及讓這一類的行為持續;代價需要極長的時間才會彰顯,而且有一部分取決於倖存者的反應。

美洲處處上演大屠殺:一部分是外來的疾病,當地人沒有抵抗力,或是很難抵抗;另一部分是無情濫殺,不論是女人、孩童或老人,各地村落的居民一個接著一個慘死刀劍之下,更被稱為世界上歷時最長的種族屠殺。這種事不只發生在美國(北美印第安人老早就被消滅,少數殘存下來的人被關在「保留區」),中南美洲各地的原住民至今仍然被屠殺。

在瓜地馬拉,美國於一九五三年支持當地政變,也重燃屠殺原住民的行動。接下來五十年間,數十萬美洲印第安人死在廣泛的反共戰火中。十六世紀以降由西班牙人進行的大屠殺中,原住民族有些死於外來疾病,有些直接死於大規模的屠殺行動,乃至幾乎被消滅殆盡(僅存原本人數的百分之五)。

日後成為美國的地帶與北美洲其他國家有一個重要的差別:在美國成立之前,這個地帶是肥沃的溫帶土壤,既不像極地那麼寒冷,又沒有熱帶地區的激烈生物競爭(主因是具有威脅的生物體,像是傷害人類或農作物的疾病)。

因此,原本的居民被消除後,新來的歐洲工業體系就有絕佳的契機迅速擴張,日漸強大。美國搶走墨西哥一半的領土後,讓可用的地理空間大幅增加。


原文網址: 500萬人殺到剩下5萬!哥倫布征服美洲沒說的事 揭開血腥殖民真相 | 鍵盤大檸檬 | 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dalemon/post/34227#ixzz5A7Pl4wv4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https://www.ettoday.net/dalemon/post/34227?from=fb_et_news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9f15e5b&aid=11117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