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非簡非繁 需要文字革命〈上〉
2018/11/01 10:08:56瀏覽1412|回應2|推薦45

簡化字≠中共的簡體字,簡化字為宋明清以來民間約定俗成的俗字,或以訛傳訛的誤字,占整體文字的相當少數,根本沒影響整個文字系統。民初國民政府公布的簡化字即是這些簡字,共324個(備受爭議,收回成命沒有實行)。簡體字卻是另創新字,中共聲言世界上任何文字都是由繁至簡,最終走到拼音的道路,漢字又有「四難」:難寫、難學、難記、難用,要掃除文盲,提高人民教育水平,漢字無可避免要走向拉丁拼音化。

簡體字原是中共要廢掉漢字搞「中文拉丁化」的過渡期文字,其創造目的是「過渡」,從簡化中文逐步進行,研究創造的時間只有幾個月,便草草公布。原計畫分十個階段,每個階段簡化10%的漢字,要將字形愈來愈簡,逐漸地將同音字最後綜合到同一字形來表達,以使大家逐步適應最後的拉丁化,就像現在的越南文。

公布實行了三批簡體字後,中共當局發現了簡體字的弊端極為嚴重,這才明白了「中文拉丁化」此路不通。於是立刻中止推行,將剛剛公布的第四批簡體字表收回,改口承認漢字有其優點,但仍以「四難」為簡體字辯護,聲稱漢字簡化還是正確的歷史潮流。已經實行的第三批簡體字,這套文字革命拼音化的半成品,非驢非馬的簡體怪胎就被使用至今。

關於繁簡的爭議,主繁者認為繁體字(即原有的正體字)較合中文的造字原則,字體具有內涵和意境,字形富有藝術美,僅是少許繁體字的確筆劃過多,需以簡化。而中共農民革命式的簡體字實在過於粗糙簡陋,根本違背漢字的形音義原則。書寫便利卻減損了漢字的形象與意涵,喪失了文字的表意功能,難以望文生義。更氣人的是把正體字截頭去尾、砍左削右,簡化過頭不但字體面目全非,醜形怪狀,而且同音假借只求其簡不顧其義,「面麵、游遊、臟髒、乾幹」不分,唯音即義,不倫不類荒謬至極,徒增混淆造成困擾,不利於字形上的辨識與字義的理解,其實也是學習的負面作用。

主簡者認為簡化字的最大優點是方便,筆劃少易於學習和掌握,書寫時省時又省事,符合講究省時高效的現代社會的使用。並且熟能生巧,對簡體字接觸多了運用多了,就會熟練,習慣成自然,一點混淆感都沒有。至於有人堅信使用簡化字會使人無法讀古書,使造成文化斷層,主簡者認為這根本是杞人憂天,振振有詞地反駁說:「甲骨→篆→隸→楷,文化何曾動搖?」,「簡體字當然在某種程度上背離了中文的固有傳統,但是其背離的程度卻被無限擴大了,似乎中文傳統從此斷了香火,中國文史傳統從此被埋葬,這完全不符合事實,現在有幾個人能認得秦代的篆體,難道秦代就此從我們的記憶中消失了?」

從表面上看,簡化漢字將若干分工細緻的不同字,重新聚合成一個筆畫簡單的多意單字,使漢字的字數驟減,減少了學習的總量。從前教育不普及,一般人對語言文字的使用,幾乎僅限於一般淺近的用語而已,需要的表意文字有限,對這些人來講簡體字自然十分適用。然而現代中、高等的教育普遍化,有廣泛而精細的知識需要學習,要獲取知識以及表達思想,文字的表意功能就有重要性,漢字的簡化實際上加大了學習、閱讀和理解的難度,也妨害了精確駕馭文字的應用。

可說中共創造的簡體字僅僅適用於粗淺應用的人,簡體字除了易寫的優點之外,要更進一層掌握不符造字原則易生混淆的簡體字,需要多加時日以訓練出適應性,「難學、難記、難用」的問題其實還是存在。只不過對已經培養出適應性,習慣了使用簡體字的人來說,看到繁體字就頭大,認為書寫快速,省時便利,這項優點高於一切。而且強調「推行簡體字已超過半個世紀,生米已經煮成熟飯,已是十三億中國人使用的主流文字,大勢所趨,無法抵擋,不跟著走行嗎?」。大有造反有理,成者為王,你奈我何的驕橫架勢。

哈!哈!電腦時代的來臨,筆劃簡單的漢字未必等於快速輸入。書寫省時便利的簡體字優勢,對使用電腦來講是完全盡失了。

                             ❧❧❧❧❧❧❧❧❧❧❧❧❧❧❧❧❧❧❧❧❧

對文字演變,有識者指出:「從漢字的演變史而言,文字有簡轉繁、繁轉簡兩方面的走向,簡化是為了方便書寫,如籀文是周代的正體字,小篆是秦代的正體字,兩者字體的差別,頗為類似今日的繁體、簡體,文字繁化則使字義更加明確,如【輪、倫、論】三字,古字都是【侖】,繁化以後可以產生意義明確的效果,又如【見】字古代有看見和被看見的涵義,後來為了更清晰的表達意義,便造出了【現】字以有別於【見】」。可見為了使字形更具有象形、指事、會意的功能,以利於意會和理解,會使一些漢字由簡轉繁衍生新字。

字形演變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書寫工具的變化造成字體的變化,如由於毛筆的發明,字形就從刀刻的篆文轉變為隸書,造成一些漢字由簡轉繁,如【禮、節、算、集、從】的古字,就是簡略無比的【礼、卩、祘、亼、从】。毛筆的使用又發展出書寫迅速的行書、草書,近代有了書寫極為便利的鉛筆、鋼筆、原子筆,簡略筆畫為方便毛筆書寫卻難以辨識的草書就無人問津了。可見由於有了更加方便的書寫工具,也會使一些漢字由簡轉繁,是以並非如中共所稱的「簡化」是歷史進步、時代潮流的唯一趨勢,繁化也是屬於漢字的進化和演變。

發明倉頡輸入法的朱邦復先生,近來從事「漢字基因工程」以電腦來理解漢字,發現繁體字的效果比簡體字更為優越,原因就是繁體字比簡體字更符合造字的基本原則,更有字理的系統性,輸入電腦的功效就遠高於結構雜亂無章的簡體字。是以要改革漢字,對於背離造字原則的漢字,不論簡體還是繁體,顯然都有必要作出修正和調整,甚至還需作些創造性的轉化和改造,另創一些表聲和表意的新部首、新字體來補足漢字的六書造字原則,以使漢字更具有字理的系統性。也就是說,在電腦時代不論是對六書反向而行的簡體,還是抱殘守缺的繁體,都是落伍了。

而且人的一生,一般人用於閱讀的時間實是遠遠、遠遠大於書寫的時間,電腦又已經遠超紙筆成為廣用書寫工具,漢字顯然有需要演變以適應電腦的必要。因此漢字革新,應以強化六書的造字原則,以增進辨識與涵意的功能為主要方向,重心轉為提高閱讀和打字的速度。因此為了適乎時代,應乎需要,進行漢字的革命,使漢字既易於閱讀,又利於輸入電腦,此其時矣!

    ----------------------------------------------------------------
         敝人所有文章歡迎轉載以及文章聯結,或擷取其中觀點,
         無需經過我本人同意,無需註明出處。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57&aid=119105688

 回應文章

6
2018/11/02 14:00

文字好端端的 文字就是歷史

不應該以便於電腦打字輸入 做革命文字之理由

改變現有之書寫語音傳輸方式讓電腦更活更聰明 才是本

徐百川(157) 於 2018-11-02 22:10 回覆:
我的主張並非更換另一種字體。
「改變現有之書寫語音傳輸方式讓電腦更活更聰明」正是我的構想。
要改變書寫語音傳輸方式,就要使現有的字體更符合六書的造字原則,使字理、字聲更有系統性。

光復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11/02 11:26

正體字就是正體字無可取代。

徐百川(157) 於 2018-11-02 22:09 回覆:
並非取代,而是加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