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這產品居然這麼強大,如果只知道用來治療便秘和腹瀉那就虧大了!
2018/03/27 11:53:45瀏覽178215|回應0|推薦1

現在的病毒真的越來越可怕,春有流感,夏有食物保存問題,秋天老虎發威,一波高溫過後,輪狀病毒活躍,所到之處,讓沒有抵抗力的寶寶發病或者腹瀉是每個爸媽都擔心的事情?最近開始火紅的益生菌開始進入每個寶寶的家庭,知道益生菌有益寶寶健康,怎麼吃都不會錯。可真相果然如此嗎?我們來揭開益生菌神秘的面紗,看這小東西是如何個厲害法。

益生菌究竟是什麼,有什麼用

早期!細菌,是人人聞之色變的一個詞,代表一定會有病菌讓人生病的感覺,但近年來益生菌一詞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圈內

益生菌(Probiotics)一詞源於拉丁文,原意為“有益於生命的”的菌類,主要來源於腸道內正常性的生理菌和非腸道菌。益生菌對人體的好處已經成為了毋容置疑的事實,但是在人們的潛意識中,益生菌主要是用來調理腸胃不適的,其實益生菌的作用有很多,一起來看看益生菌那些不為人知的優勢吧!

不過受於應用方面,目前許多爸媽已知的用法就在於治療便秘,腹瀉,消化不良等等

其實

  “益生菌有6大作用:預防或改善腹瀉、緩解不耐乳糖症狀、增強人體免疫力、降低血清膽固醇、促進腸道消化系統健康、幫助吸收營養成分”

  益生菌抑制病菌強大的“ 戰鬥 ”方式

  1、競爭性機制

  益生菌在腸壁上與有害菌競爭定植位點,爭奪營養物質從而將有害菌從腸道排擠出去。

  2、產生乳酸

  益生菌產生乳酸物質,能降低腸腔PH,產生酸性環境。而偏愛鹼性環境的致病菌和大腸菌,在酸性環境中生長受抑制直至死亡。人在遭遇壓力時,腸道中PH值會升高,此時胃腸道環境更適合治病菌生長,這就是為什麼人疲勞時更容易生病的原因。

  3、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表現之一是就是細胞活性增強,益生菌產生某種生化信號類物質,益生菌將這類物質傳遞給巨噬細胞後,巨噬細胞能識別緻病菌的定植位點而進行吞噬。

  寶寶什麼情況可以用到益生菌

  1、腹瀉的寶寶

  不論細菌、病毒、原蟲引起的感染性腹瀉,還是非感染性腹瀉,都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補充益生菌可以恢復腸道菌群平衡。對於乳糖不耐受引發的腹瀉,可以同時補充益生菌和乳糖酶。

不論是何種原因引起的腹瀉,都會讓有益菌超重負荷直至丟失,腸道菌群越來越不平衡,有害菌玩得風生水起,水樣便當然天天見啦。長期腹瀉,影響寶寶對營養的吸收,肉眼都能看粗寶寶瘦了,麻麻real扎心啊。——所以,腹瀉的寶寶需要補充益生菌,以重建腸道菌群平衡。一旦有益菌再次佔領高地,白白胖胖回得來喲。

  2、便秘難受的寶寶

  寶寶便秘時大便乾燥,排便困難,補充益生菌可以增加腸蠕動,對便秘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對於長期便秘的寶寶,服用益生菌,可以對大便有明顯改善。

便秘是會呼吸的痛,這樣的痛,別說小嬰兒了,連大人都受不了。只盼地心引力來幫忙,千萬助我順暢哇。便秘時間長了,毒素難以排出,寶寶的氣色都會變晦暗喲。——各位鏟屎官請注意,便秘的寶寶需要補充益生菌,讓益生菌hold住腸道內有害菌的生長,腸道菌群就能處於生態平衡的狀態,從而刺激腸道蠕動,增加便便的濕潤度,縮短便便在結腸內的停留時間,最終緩解便秘的症狀哦。

以上是常用的

  3、易感冒發燒的寶寶

  研究發現,鼠李糖乳桿菌、雙歧桿菌,能夠支持嬰幼兒和兒童的免疫健康發育,顯著降低發燒的發病率。

易生病感冒的寶寶需要補充益生菌,總是處於生病狀態,能量都用來對抗疾病了,長高高和長胖胖那就很難兼顧哦。

  4、吸收差,不愛吃飯的寶寶

  小寶寶由於自身免疫系統發育尚未成熟,胃腸道消化功能較弱,易出現消化不良表現,益生菌可促進消化。

每個家長都希望寶寶贏在起跑線上,不吃飯,那真的只有和矮、小、黃Say Hi啦,及時補充益生菌,能夠幫助腸道合成短鏈脂肪酸和維生素(B族、K族), 加強營養物質的吸收,好胃口自然come back。

  5、易過敏,易犯濕疹的寶寶:

  寶寶反复濕疹的主要原因是過敏,益生菌雖然不能從根本上除去過敏原因,但是能輔助治療過敏的作用。

  作為媽媽該如何正確的選購益生菌呢?兒科專家建議:“第一,生病最重要是改善體質,挑選國內品牌益生菌,主要是因為掌握國人特定遺傳基因、生活習慣及地理環境,更適合國人的體質。通過調整腸道菌群,不僅可以保護腸道黏膜,還可排除腸道內的有害菌,再可助於營養物的消化和吸收。第二、世界衛生組織等權威機構研究證明“只有特定的菌株才能改善人體健康”。益生菌最好是“口溶直飲”避免破壞菌種活性。粉劑的獨立包裝可以實現,吃一袋拆一袋,不用擔心益生菌暴露在空氣中失去活性。

益生菌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4af81cc&aid=11131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