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上課日記〈16篇〉
2014/08/23 09:40:50瀏覽274|回應0|推薦2

我的金剛經上課日記〈16篇〉
6月21日上課記錄
第一節課40頁第7行
第二節課41頁第6行
結束42頁後4行第二句

==============================================================================

上課記錄只是我個人學後心得。
其:標準還是要以我們苑長 現場闡述為準
-----------------------------------


經文
====
各經首多序放光   今宣說諸法總持   出生諸佛之大法  卻以日常事發起
此奇不奇妙不妙   奇妙不在奇妙處   奇妙是在粗淺處  深理密切於常事
諸註家各見其妙   今酌採諸說之妙   再針對經文要旨  引證揭明使易悟
義蘊甚深言難盡   概括十重略說之。 一般若乃養慧命  紹隆佛種之要法
猶人衣食護色身   乃承先傳後要事   著依乞食為發起  正令發大心之人
悟明般若之法食   乃不可須臾相離。 二持戒修福之人  方為般若當機者
著衣持缽以行乞   乃引導眾生持戒   亦普令眾生修福  世尊日日行乞食
便是日日以發起   勘入缽若之信根   今說金剛經之先  即發起何等親切
三者圭峰大師云   戒資定因定發慧   慧無戒定乃狂慧  本經以戒定發起
持缽之乞食是戒   敷座而坐以入定   先示以戒定事相  後宣說甚深般若
顯三學ㄧ定程序   令人知所先後序。 四者一切修行人  於起居塵勞歷練
乃降伏妄心要方   食衣食固是著相   對境隨緣不迷煩  乃是安心之要法
故ㄧ切法皆佛法。 凡夫日日要衣食   擺不脫又貪不得  既能發大心學佛
當學佈施度生事   若不於皆如用功   則非著有便著空  何時方能討自在
念佛何能念得好   宏法利生必不順   今示現穿衣吃飯  發起兩邊皆不著
ㄧ切皆如深般若   令人領會生活事   不可執有而昧空  以事取著於法相
更不可離有說空   而取著非法相矣   佛真大慈大悲也。五佛之隨順凡夫
示現著衣乞食者   乃明不著果位相   須知果如因亦如  是故應離ㄧ切相
而發阿耨菩提心   降伏之道盡其中   以果德之不著相  發起因緣不著相
真所謂因賅果海   果澈因源妙極矣。 六者五蘊即法身  五蘊乃緣生幻有
法身是寂照真空   要吾人會相歸性   即幻有而見真空  契應於非斷滅相
本經之遺相歸重   於法不說斷滅相   所謂第一義空者  不取著復不斷滅
此乃學般若重點。
===============================================================

臾ㄩˊ〈很短的時間〉
--------------------
心得如下
========
各經首多序放光 ==世尊在講大乘了義法的前序時都有放光的情形
今宣說諸法總持 ==那!今天世尊所講的此部金剛般若經是所有重點
出生諸佛之大法 ==成就眾多菩薩都是從此部經出。
卻以日常事發起 ==如此重要的經典卻不是有特別深奧之處說穿了也只不
                  夠是在我們生活當中體會開悟
此奇不奇妙不妙 ==此項的說法!您說:是不是很奇妙
奇妙不在奇妙處 ==所謂的奇妙呢? 卻是不在奇妙的地方

奇妙是在粗淺處 ==奇妙之處卻是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的最粗淺穿衣吃飯
深理密切於常事 ==所有的甚深妙理的學問全都在於日常生活當中
諸註家各見其妙 ==要注解此部經論,所有古大德解釋內容會有ㄧ些不同
今酌採諸說之妙 ==那!今天我們就以此部經的內容來說出它奇妙之處
再針對經文要旨 ==再針對江味農老居士所撰述的內容加於理解
引證揭明使易悟 ==當然這裡面都是有再三的考證才翻譯出來、讓後弟子
                   能易懂
義蘊甚深言難盡 ==在此部經所說的內容看似平常之事可卻是含藏著甚深
                  妙理。若要ㄧㄧ說明還是有它的困難之處
概括十重略說之 ==今天就大概以十種方式說明
一般若乃養慧命 ==第一項說明:般若乃養慧命是說明培養自身的法身慧
                  命開啟般若為修學的根基沒有開啟自性般若智慧就不
                   會波羅蜜〈波羅蜜=學佛不會有所成就〉
紹隆佛種之要法 ==讓自已本有的佛的種子慢慢長大再加上般若智慧的加
                  持。這就是成就自已法身慧命也是成佛最為重要之條
                  件與方法
猶人衣食護色身 ==我們必須清楚我們每天所穿的衣服吃飯就是要養活我
                  們的肉體色身,雖然我們也知道我們的肉體色身是個
                  假相有一天時間到了也會壞掉不能使用但:修行若不
                  能借用現在這個假色身是難以成就佛果。所以每日的
                  穿衣吃飯都是為了要維護自已的肉體色身的重要因素 
乃承先傳後要事 ==能養好自已的法身慧命才有能力再進ㄧ步做教育工作
著依乞食為發起 ==所有學佛的根基就是從每日的穿衣吃飯開始
正令發大心之人 ==但是此種的認知也一樣要建立在發慈悲心與修學的決
                  心
悟明般若之法食 ==所以學佛必需開啟般若智慧這一點非常重要
乃不可須臾相離 ==開啟自性般若智慧與穿衣吃飯這兩項都是習習相關密
                 不可分,沒有般若智慧難以成就道業
二持戒修福之人 ==第二項說明:學佛之弟子學佛必須建立在持戒修福
方為般若當機者 ==才是開啟自性般若的根基也才能把佛學教育正確的傳
                  下去。正信的聽經聞法就是當機者
著衣持缽以行乞 ==穿衣吃飯持缽到大城行乞
乃引導眾生持戒 ==此種的作為是世尊要引導學佛弟子修學必須從持戒開始
                 。雖然我們在家居士沒有此戒律可是還是以五戒十善或
                  是了凡四訓為依據
亦普令眾生修福 ==世尊以身示範生活瑣事,就是告訴我們眾生修行一定
                  要從生活當中的持戒修福開始
世尊日日行乞食 ==所以世尊才會用最平常的穿衣吃飯開始
便是日日以發起 ==這也就是從最基本生活事著手每日都能體會
勘入缽若之信根 ==從生活當中的吃飯工作當中體會到自性般若智慧
今說金剛經之先 ==今天所說的此部經金剛大經就是修行的開端
即發起何等親切 ==每天都能從生活中體會也能建立在持戒修福又能時常
                  觀照自已如此的說法是不是很親切很簡單呢?
三者圭峰大師云 ==第三項:古大德圭峰大師說
戒資定因定發慧 ==心要安定前提必需要建立在戒律上面雖然我們並非是
                 出家人並沒有一定的戒律但我們還是要依五戒十善或
                 是了凡四訓為標準,沒有戒律就沒有般若智
慧無戒定乃狂慧 ==若是智慧沒有建立在持戒之上,縱然外表看似修行人
                 也很會講經說法,這也只不夠是說食數寶一點用處
                 也沒有。若要拿個名稱來講只能算是世間智慧,另一說
                 :若是用於自已的思構沒有依照經典所記載說法這
                 是罪大惡極於法是不能容忍、這樣會悟導眾生求學偏
                 差,用於佛學說法也只不夠是狂慧。因為他沒有建立
                 在最基本的持戒根基上
本經以戒定發起 ==所以本經所講的一切都是要建立在戒律之上沒有戒律
                  就一定不是正法,沒有正法根本就不可能成就佛道 
持缽之乞食是戒 ==每日工作穿衣吃飯都是要依教奉行持戒修福之上
敷座而坐以入定 ==一天的工作完成就應把心定下來敷座而坐沉定自已觀照
                 自已。俗話說就是把自已的心思歸零
先示以戒定事相 ==不管如何的修學方式,一定要建立在戒律之上
後宣說甚深般若 ==有了生活上的戒律自然心中的那一股般若智慧就會顯現
顯三學ㄧ定程序 ==所以說:先有「戒」自然心中就會「定」下來,因為有
                  了戒律欲望減少了無明減少了心中自然就會不為外界所
                   遷動,自性的般若『智」慧就會顯現
令人知所先後序 ==這一點我們這些學佛弟子必須要非常清楚這是有一定的
                  先後程序
四者一切修行人 ==第四項:一切的修行人〈包括在家的居士〉
於起居塵勞歷練 ==所有的生活中的瑣事:工作修習穿唷吃飯等等這一切都
                 是在訓練我們自已磨磨練我們自已當然包括逆境不怨天
                 人順境也不可自滿
乃降伏妄心要方 ==此種的生活歷練就是要降伏我們的無明與妄想之心
食衣食固是著相 ==對於物質上的的穿衣吃飯不會特別的執著
對境隨緣不迷煩 ==對於順境逆境都是隨順因緣一點也不起波動與煩噪
乃是安心之要法 ==所有的生活大小是都能平常心看待此種的訓練者是安住
                 自已心性之重要之法門
故ㄧ切法皆佛法 ==所以:在平常生活當中不起眼的小事皆是修學重要的法門
                  處處都是重要的佛法
凡夫日日要衣食 ==但:我們反觀來看一看我們這些凡夫每一天的穿衣、吃飯
                   、工作
擺不脫又貪不得 ==都是脫離不了貪嗔癡
既能發大心學佛 ==所以必需大心勤學佛
當學佈施度生事 ==那就從佈施開始吧!用佈施來訓練自已的貪念
若不於皆如用功 ==若不能從此處用功著手
則非著有便著空 ==則:最後將得不到應有的成就
何時方能討自在 ==這樣那個時候心能隨心自在呢?
念佛何能念得好 ==學佛念佛怎能會念得好
宏法利生必不順 ==若是修學不能建立在持戒修福之上想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一定是行不通
今示現穿衣吃飯 ==所以學習佛法,世尊就用行動表演給我們看。修行就是從
                  最基本的生活事開始
發起兩邊皆不著 ==在生活當中不執著現在的有〈包括自已的肉體色身〉又能
                  真正落實於每天的工作
ㄧ切皆如深般若 ==這一切的體認就是知道娑婆中的一切是虛幻不實又認真的
                 落實現在的所有事務,不否認現在的有又能夠時時內心保
                 持清淨的心
令人領會生活事 ==一切生活當中的事務都是要在生活當中體會
不可執有而昧空 ==千萬不要一直執著「有」而否定「空」
以事取著於法相 ==知道世間的一切只是假相也不執空,知道現在擁有的一切
                 也不執著有,空與有兩者皆不離也不執著這就是屬於中道
                 妙有也就是學習佛法的宗旨目標
更不可離有說空 ==反言之:我們這些學佛弟子也必需清楚,雖然已經是知道
                 凡所有相皆是假相,也不能認定它是假相而不必工作不必
                  賺錢或是離開人群
而取著非法相矣 ==知道現在的有是虛幻而來偏離現實的一切
佛真大慈大悲也 ==這也是世尊大慈大悲的教化意義

五佛之隨順凡夫==第五項說明:世尊在教化我們娑婆眾生都是隨順因緣

示現著衣乞食者 ==所以才會用實際行動來表演穿衣吃飯這些平常事
乃明不著果位相 ==我們應知道世尊已經是成佛的尊者可是祂並不執著祂的成
                 佛果位相、願意與我們同在
須知果如因亦如 ==要成佛的條件必需先知有因必有果。學佛念佛是因,成佛
                 必然就果。
是故應離ㄧ切相 ==要成就佛的果位就必需要離一切世間假相
而發阿耨菩提心 ==最重要的還是要深切的發下學佛的決心。也就是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
降伏之道盡其中 ==降伏之道理都函蓋在此部經當中
以果德之不著相 ==以世尊的佛成果一點也不著相
發起因緣不著相 ==自然當初世尊剛開始發起得初心就不執以成佛之相
真所謂因賅果海 ==真所謂:種下無著相的因自然就成就不著相的佛果
果澈因源妙極矣 ==善因善果,發成佛的因必成佛的果如此的甚深道理是不是
                  很奇妙呢?
六者五蘊即法身 ==第六項:五蘊就是說明我們的肉體色身
五蘊乃緣生幻有 ==五蘊乃是妄心所變現的假合體。色身是物質,其它後面「
                 色受想行識」是精神,「緣起則生緣盡則滅」我們學佛之
                  弟子都應明瞭五蘊色身都是虛幻而不真實很快會消失而人
                  世間
法身是寂照真空 ==真心本是空寂如如不動只因我們動了念頭導至於變出娑婆
                  世界,就好比海水本是平靜只因有風動才起了波浪而我們
                  都知道這些的波浪只是短暫的存在很快就會不見了又回歸
                  於海水
要吾人會相歸性 ==看見所有的外相回歸真相離假相所以我必需要非常清楚看
                 到外面的表相是虛幻而不實
即幻有而見真空 ==從假相當中而入到真心原因是我們已經有般若智慧可觀照
契應於非斷滅相 ==知道宇宙真相而非要放棄現在生活一切
本經之遺相歸重 ==本金剛經所說:就是要我們每天面對所有的人事物但不會
                 因相而影響我們的真心。現在知道妄心是虛幻而不真實,
                 從現在開始就由我們的真心作主
於法不說斷滅相 ==所以說:不是叫我們就一定要離開人世間的一切人事物而
                 是教我們當每一天所面對的一切相不為所動。凡所有相皆
                 是虛幻,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見諸相即是有,非相
                  就是沒有,能夠如此就能看見自已的如來本性,是自已的
                  如來佛而非外面的佛
所謂第一義空者 ==這就是所謂的第一義空。我空法空空亦空
不取著復不斷滅 ==不離世間因緣,心又不隨外境所牽動,這就是「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此乃學般若重點 ==也是此部經最為重要開般若智慧的根基
=================================================

上課記錄只是我個人學後心得。
其:標準還是要以我們苑長 現場闡述為準
-----------------------------------
第16篇
2014年6月7日上課日紀
開始:
課本40頁第8行
結束42頁第4行

( 興趣嗜好電腦3C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47389898&aid=1651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