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蛇和蜥蜴的友情大哉問__12月人本教育札記〈每月書訊〉推介
2012/12/14 16:18:35瀏覽472|回應0|推薦2

    

    一提到友情,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一種暖呼呼、溫馨的情感,如果要找動物代言,通常也會選擇和人類比較親近的動物,像是狗或兔子等等,然而,紐西蘭兩位知名的兒童文學創作者喬伊.考莉(Joy Cowley)和蓋文.畢夏普(Gavin Bishop)攜手共創的〈蛇和蜥蜴〉(Snake and Lizard)系列,卻是透過兩隻冷血的爬蟲類動物,來探討、詮釋、思辨友情的真諦;用冷血動物來營造友情世界,的確有種衝突的趣味,對台灣的大小讀者來說,也是一場難得的閱讀體驗。

友情的真諦是什麼?

   《蛇和蜥蜴》系列,是由一則則短篇故事集結而成,故事圍繞著蛇和蜥蜴這兩個主人翁,透過他們的對話、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來重新詮釋與討論人和人相處的方式、界線與情感。

   蛇,是一個優雅、冷靜的傢伙,有一點自我中心,會為了保護自己而武裝起來,但如果朋友有難,她二話不說也會挺身而出。蜥蜴,則比較熱情、多話,有點莽撞卻又急公好義,最大的缺點就是相當愛面子。照道理,這兩個動物的性格大不相同,不太可能變成好朋友,卻在某個午後為了曬太陽而吵了起來;吵架過後,居然發現原來彼此「臭味相投」,認定彼此是值得一交的朋友。

  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下,蛇和蜥蜴一起歷經了各種友情的考驗,正如我們在人際相處中都可能遭遇到各種困難:好朋友一定要立場一致嗎?好朋友一定要黏在一起嗎?好朋友一定要說真話嗎?好朋友彼此有秘密行不行?

  每段友情萌芽的最初,往往都洋溢著熱情,但隨著相處時間變長,彼此的差異日漸增大後,友情的維繫就需要智慧與耐心了。想要顧全友情又保有自我,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課題,然而卻沒有對或錯的標準答案,只有不斷的在彼此的衝突間學習、成長,才能知道如何在保全友情的前提下,又能夠保有自我立場,讓自己和朋友間取得最佳的平衡。

人我關係知多少?

   如果你期望在這兩本書中,看到蛇和蜥蜴如何為朋友犧牲、兩肋插刀,那麼你可能會失望,因為這不是作者的目的。反之,作者一再透過不同的情節,凸顯蛇和蜥蜴彼此特質上的差異、習慣上的差異,甚至安排了蛇在認識蜥蜴之前,曾經一口吃掉了蜥蜴最疼愛的么弟,而這正是蜥蜴心中最大的陰影和遺憾,但蛇在得知蜥蜴的心情後,選擇了沉默。

   要說,還是不要說?該說,還是不該說?這也沒有一定的答案,卻是個值得討論的課題。我曾經就故事的橋段問了不同孩子的想法,原先我猜想,孩子會為了顧全友情而選擇沉默,因為說了實話,很可能就連朋友也當不成了;然而,不同個性的孩子,對友情的要求與主張也大不相同,原本我以為的顧全大局,其實不一定周全,因為有的孩子認為,如果朋友之間有謊言的存在,就再也不能算是朋友了。

   可見,對每個人來說,朋友的定義其實有「成分」上的不同,這系列作品有意思的地方也在於此。很多時候,我們都認為交朋友是一種理所當然、水到渠成的關係,然而,此書卻藉由不同的故事,一再的請大小讀者一起思考│人與人的關係有著怎樣的本質?

  蛇和蜥蜴〉系列中總有關於人性的深刻討論,卻不是一個嚴肅的作品,而是充滿著幽默對白與言語機鋒的趣味故事,如果對年齡還小的小讀者而言,可能會是一篇篇生動有趣的動物故事,但對於不同年紀與不同生命體驗的人來說,則有不同的閱讀樂趣,因為裡頭的思考哲理,也會令大人再三回味呢!

透過動物的視角來思考人類

     這個系列作品的故事背景在沙漠,是透過住在洞穴裡的爬蟲動物來想像友情,這樣融合自然生活與故事想像的書寫,對台灣的讀者來說,是比較少見的風格,卻也讓人耳目一新,轉而注意紐西蘭兒童文學的創作。

事實上,雖然和歐美日的翻譯作品相比,台灣確實較少出現紐西蘭兒童文學作家的作品,但國內譯作少,並不代表著紐西蘭不重視兒童文學寫作,事實上,紐西蘭為兒童書寫的風氣是相當蓬勃的,像是馳名國際的瑪格麗特.梅喜(Margaret Mahy)就曾多次獲得國際大獎,包括英國卡內基文學獎、安徒生大獎、美國號角書獎等等,而〈蛇和蜥蜴〉系列的作者喬伊.考莉及蓋文.畢夏普,也都是當代紐西蘭兒童文學創作的佼佼者。

此外,這系列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故事的主角雖然是動物,但作者並沒有將這些動物的思考「擬人化」,也沒有把人類隔絕在這群動物世界之外,並嘗試透過動物的觀點,來想像人類這個奇特的動物,提醒讀者(人類)自己的世界因為有太多的矯情做作與自私,在有心和無意中,對周遭的環境及動物造成了不可抹滅的傷害。不管是對大讀者或小讀者來說,都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考視角。(全文摘自人本教育札記2012.12.號

◎延伸閱讀:

《蛇和蜥蜴:不吵不相識》

《蛇和蜥蜴:永遠的好朋友》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12book&aid=7138924